追溯粽子的起源,在我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。至今中华民族仍保留端午节吃粽子的生活习俗。而端午吃粽子的习俗,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方式。为什么食物中的“粽子”会与屈原挂上钩呢?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,爱国诗人屈原抱石含恨投江,老百姓们得知此噩号之后,都纷纷划着渔船,操着竹竿,四处打捞。人们连续打捞了两天两夜,都不见诗人屈原的尸首。到了第三天,人们担心江里的大鱼会吃掉屈原的尸体,于是便纷纷把从家中带来的角黍(一种用竹筒或竹叶包装的食品)投入江中喂鱼,最后终于保住了屈原的尸体。此后人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都以菰芦叶裹黍米,成尖角、如棕榈叶心之形,故日“粽”,又名“角黍”。到了宋代,人们习惯称的“粽子”,其名目就已经渐多了。例如,《武林旧事》里记载:当时宫廷里的蜜糖巧粽,极其精巧,形态各异,名品甚多,有角粽、锥粽、菱粽、筒粽、秤锤粽、九子粽等。到了明代弘治年间,开始用芦叶裹粽子,其粽馅也多起来了,有蜜糖、豆沙、猪肉、松仁、枣子、胡桃等等。到了清代乾隆年间,又出现了“火腿粽子”等。
不吃裹蒸 白来肇庆
--------解 码 裹 蒸
为什么一个普通的肇庆裹蒸粽能够引发起人民长达数千年的食欲呢?肇庆是风景旅游城市,肇庆裹蒸采用纯手工裹制,其独特制作工艺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人们常说:不吃裹蒸 白来肇庆。
粽叶:一般的粽子多用芒叶包裹,呈扭身四角形或长条形,而肇庆裹蒸则用本地特有的冬叶包裹、水草包扎,呈金字塔形。冬叶不仅清香,还能保鲜,降火的作用。
馅料:裹蒸是传统的民间食品,以前每家都用自己的秘方来调制,所以肇庆有“裹蒸世家,秘方无价”的说法。裹蒸主要以糯米、去壳绿豆、猪肉为原料。或配以咸蛋黄、冬菇、鸡鸭肉再加入适量的五香粉等配料制作而成。居住在肇庆的回民也有包裹蒸的习俗,他们则以牛肉作馅,称作“清真裹蒸”;佛教新教徒则以花生、白果、冬菇作馅料,称作“上素裹蒸”。
制作:裹蒸采用纯手工制作。制作器皿多为漏斗形竹木器具,传统则用顶大竹帽。将几张冬叶依次铺放在帽的中间,以10:6:4的比例先后放上糯米,绿豆和肥猪肉,依照冬叶包糯米,糯米包绿豆,绿豆包肥猪肉的顺序包裹,然后在顶端覆上一到两张冬叶,接着用水草或者席草捆扎。放在大甑或铁桶(锅)中用柴火猛火熬煮,边蒸煮边加入清水,直至糯米、绿豆、猪肉融化混为一体。一般要煮8至10个小时。
功效:裹蒸热食时清香扑鼻,入口松化爽滑甘香,肥而不腻,据说还具有补中益气、止夜尿和增加热能作用。
独特制作工艺被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
——不吃裹蒸 白来肇庆
1.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、肉粽和豆粽。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,兼具黏、软、滑的特色,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。肉粽的材料有卤肉、香菇、蛋黄、虾米、笋干等,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。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,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,配上糯米裹成,蒸熟后,豆香扑鼻,也有人蘸白糖来吃。
2. 北京的粽子大约可分为3种: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,蒸熟以后蘸糖吃。另一种是小枣粽,馅心以小枣、果脯为主。第三种是豆沙粽,比较少见。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替糯米的粽子,馅料用的是红枣。蒸熟之后,只见黄澄澄的黏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,有人美其名曰“黄金裹玛瑙”。
3. 浙江的湖州粽子,米质香软,分为咸、甜两种。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,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为馅。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,上面加一块猪板油。蒸熟后,猪油融入豆沙,十分香滑适口。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,有八宝粽、鸡肉粽、豆沙粽、鲜肉粽等,各具特色。
4. 瑶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腊肉条、绿豆,包“枕头粽”,形似枕头,每个约250克。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、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。
5. 畲族粽子,民间称牯角。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。再用龙草捆扎,十个一串,有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加菜、肉、红枣等做馅。煮粽常用灰碱水,粽子煮好后,色黄气香,可存放半月。
6. 傣族过端午也吃粽子,还要过“粽子节”。据说“粽子节”是为了纪念一对因婚姻遭父母反对而殉情的青年男女。在这一天,凡未婚的傣家小伙子都要拿粽子包,与姑娘们相会在大龙潭的芒果树下,男女围成圈,姑娘唱起情歌,小伙子吹叶子伴奏。然后小伙子把粽包送给中意的姑娘。
7.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,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,民间称为“药节”。过药节时,习惯采艾叶、菖蒲、黄姜等草药熬水饮汁,或用这些草药作馅包粽食用。民间认为端午吃这种包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。
肇庆市皇中皇裹蒸粽有限公司
13560928239
中国 肇庆